1)第九十一章 三胜三败_晋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夫华夷者,首患在匈奴。若论兵甲之强,土地之广,刺史诚不及汉国十一。虽然,刺史可胜者三,汉国可败者亦三。”

  居然还搞了个三胜三败,这让桓景不禁想起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要和匈奴汉国作战这件事,新军自上而下都心知肚明。先前进军并州,迁回了不少当地百姓,将士们早就知道了匈奴军队的底细;后来南征荆州,又扫平了后方的不安定因素。现在最熟悉,也是唯一接壤的敌人,正是汉国。

  然而凭借当下的实力对比,谈论向汉国扩张,无异于以蛇吞象。能拿下洛阳,还是因为驻守于此的刘粲无能所致。而到了当初和刘曜军队在并州正面对垒的时候,新军连刘曜的一支偏师都没能吃下来,其军精锐如此,桓景自然不敢小觑。

  不知道这个大言不惭的答题者,为何会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呢?

  “夫夷狄者,亦不得一而论之。石勒领杂胡逞师于河北,虽曰君臣,实则并立之诸侯,不听平阳调遣者久矣。氐羌之民与胡虏原非同种,疑隙自生。而伪朝之内,叔侄兄弟者交相构陷,其乱亦不远矣。倘其自害,则土崩瓦解,有类八王之乱。此其败一也。”

  “永嘉以来,中国屡败,非戈矛不利,兵马不强,弊在内耗。自永康、永兴之乱以来,中原丧师者不啻数十万,其中多精兵劲卒,故胡虏方得乘其隙。而北境之州牧,如刘琨、王浚者,睚眦以报,锋锐相对者,至于今日。今刺史东与祖逖友爱,南征克捷,荆州亦不复忧矣。此为刺史胜者一也。

  考生敏锐地发现,汉国的内部并不团结。首先平阳已经对石勒失去了控制。而对于内部,刘乂与刘粲的矛盾愈演愈烈,估计不久就会爆发。能对匈奴内部有如此深刻的理解,这必定是一个久历北境之人。这让桓景不禁对考生的身份好奇起来。

  同时,文章点出,自从永嘉以来,中原对汉国所以屡战屡败的原因,不是在于军事上的问题,而是在于中原之人自己并不团结。所谓永康、永兴之乱,就是后世所称的八王之乱,中原各势力正是在此耗尽了精锐,所以才让刘渊钻了空子。而现在桓景的东面南面都是友好的势力,至少后方是不必担心的。

  第一个角度,谈的是后方的团结。

  “贼酋刘聪杀伐过甚,士卒酷虐,百姓患之。昔克两都而不能守,皆以治理乏术。况其于境内,以屠各为尊,非止晋人,杂胡氐羌之类皆为其下,不堪驱使。此其败二也。”

  “夫征伐之事,在足兵足粮。王浚贪暴,横佂暴敛,不知存恤;刘琨惑于小人,长于怀抚,而短于控御,此二人者,为政纷扰,士民流散,粮草乏继,故久未能平虏患。今观司州五月刈麦,一境之内,军民不扰,百姓繁息,兵粮足备,此刺史

  请收藏:https://m.ggtxt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