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十五章 注音法_晋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印刷官文的初衷,是让消息迅速地传遍自己的控制区域,而且将解释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可如果印刷了这么多官文,但百姓认不出字,还是得让士人来帮他们解读,那么先前印刷的努力就白费了。

  只是普及识字这种事情,花的力气恐怕并不少。

  先前桓景在白云坞,所有识字者、甚至包括士人妇女,都被征用来教新军士兵识字。后来又让老兵带新兵。即便如此,在两年之内,识字者亦不过新军内部而已。而今日若要在一州全境普及基本的识字,不用速成的办法是不行的。

  若是按原时空小学教材的做法,自然是先引入拼音,然后abcd一顿教完,再一个字一个字地认。可惜在这个时代,音韵和原时空有所区别,当时汉语远不止四个声调,故而现代拼音显然需要做一番改造才能被大众所认可。

  更重要的是,拼音没有权威支撑,教书的士人更加不会认可这种鬼画符,所以光是在潜在的老师中普及这一套方法,就得费挺大工夫。

  不过,在这个时代,也并非全无注音的办法,那就是所谓反切法。

  反切法,就是用一个字的声母去和另一个字的韵母组合。比如风字,是“房声切”,也就是房字的声母f和声字的韵母eng组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在东汉末年就已经被发明,但一直只是在士族范围内流传,并未广泛用于大众。原因很简单,若要用反切法,就必须至少有一定的识字量。

  士族的子弟可以靠填鸭式的童蒙教育,将常见字灌进脑中,之后再用反切法识字。可是普通百姓从小大字不识一个,就根本没法使用反切法。比如如果要认风字,就必须先认识房字和声字,这就很难了。

  同时,可以用作反切的上、下字太多,据后人统计,共有400多上字用作声母,1000多个下字用作韵母。若是这些常用字字都学会了,那么还需要反切干什么呢?

  而且更加可怕的是,韵书的编撰并不统一,不同世家大族之间,每家有每家的“家学”。在有些掉书袋的韵书中,一线简单的常用字,被炫技式地用复杂的字作切语,比如:“一”为於悉切;“八”为博拨切。这样无形中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门槛。

  桓景一开始想到,既然各家韵书不同,那么就选一个最权威的。《说文解字》是东汉的许慎所做,许慎乃大儒,所谓“经无双许叔重”,为士族所知。照此推论,这本书多半也是被大多数士族认可,而且应该家家都有收藏。

  抱着这种想法,他在白云坞的时候,就经由商旅,从江东士族手中购入了《说文解字》。可当捧起竹简的那一刻,反而哭笑不得:这个版本的《说文解字》并没有用反切法注音。他不知道最初版本的《说文解字》并没有

  请收藏:https://m.ggtxt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