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十四章 印刷术_晋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说张华留下的典籍尚在由葛洪整理,但桓景已经首先将印刷术相关的典籍,尽数搬回府上细细研究。

  原因很简单,与稼穑之学、军械之学不同,印刷术是少有的能够迅速扩散知识的技术。而桓景对军队还有百姓的教育,刚好遇到了瓶颈。

  从前在谯城,桓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亲自上阵,才保证当时新军核心的两千余人识文断字。虽然不说能学贯古今,但在拿着孙子兵法、论语等常见典籍当做识字课本之后,多少受到了一些熏陶。其中好学者如王仲坚,则迅速成长为新军中的骨干。

  当然,全体将士都能理解自己的命令,这也是新军老营战斗力的保证之一。

  可后来自从将石勒赶出豫州之后,手下军队急剧扩张,桓景只好让老兵做新兵的老师,这样效果就大打折扣。这一批士兵就不太能理解命令背后的逻辑,但还能看懂基本的命令,这样基本的纪律还是能有所保证。

  眼下从谯城迁往司州,又涌入了大量流民,还兼并了李矩的荥阳军队,人一下多了起来。而且司州一片荒地,一切皆为草创,桓景不只需要关注军队,还需要和庶民打交道,这就使得教育变成一个愈发迫切的问题。

  而一般民众可不觉得识文断字有什么用处:难不成认的字多了,还能翻身做士族老爷不成?所以即使桓景在洛阳刚一落脚,就力推识字教育,但收效并不显著。

  先得让百姓知道识字的用处,他们才能开始主动识字。印刷术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如果从前高不可攀的道理,能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么他们自然会开始懂得识字的好处。桓景决定先将所有官文都用印刷术散发到全景各地,并且成为一种惯例。这样识字者若能率先读懂官文,就会更早获得官府的信心,这自然会惹来其他人的羡慕和效法。

  只是这印刷需要怎么开始呢?

  印刷术有两种选择:雕版和活字。

  雕版印刷术,大约起自隋唐时期,一开始主要用来印刷佛经。本质上就是将原稿雕刻一整块大木板或者铜板上,然后刷上墨。至于活字印刷,则是将字符铸成字方,排列之后才制成模板进行印刷。

  与后世许多人印象不同,后世耳熟能详的活字印刷看似方便灵活,但自从在宋朝被发明之后,并没有迅速流传开来,只是被小范围应用。

  原因并不难理解,中文是一门字符集特别大的语言,那么就需要铸造非常多各式各样不同类型的字模。这么一来,在印刷数量不大,种类不多的情况下,比如只是印刷佛经或其他典籍,那么雕版印刷反而会更便宜许多。

  但桓景显然意不在此:将来自己官府中所有公文,都将成为印刷品,散发到治下各地。在这种情况下,为每一份公文重新刻印一份雕版,

  请收藏:https://m.ggtxt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