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四章 印刷术_晋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光从时间上考虑,都会极大影响效率。唯有选择活字一途。

  在确定技术路线之后,桓景亲自筛选张华留下的典籍,欣喜地看到,张华果然曾经也尝试过研发活字印刷,还留下了不少资料,各种材料选择、参数一应俱全。只是这么按图索骥能否生效,还需要实验来验证。

  桓景自己先前偶然派匠人按后世的想法试制了几方活字,最后却没有获得什么有价值的成品。其中除了工匠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首先选择字模材料就是一个大难题。

  最好的材料当然是金属,比如铜或者铅,不光是因为他们较为坚固耐用。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材料不会吸收墨汁,而会让墨汁因为表面张力在字模上摊开,便于浸染在纸张上。

  但这种方案对于当时困守谯城一地的桓景显然太贵,所以当初桓景选择了后世毕昇所用的胶泥来作为原材料,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大坑。

  或许是因为产地的原因,谯城附近的胶泥并不耐用,经过几次热胀冷缩之后就全部开裂了。而当初正值石勒入侵,他也不得不草草结束了实验。

  现在又一次制作字模,他只老老实实按照张华的记载,选用昂贵的金属字模。按张华的记载,其中最佳者,当为铅字模。但洛阳附近并无现成的铅矿,桓景选择用铜代替。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桓景拿出本钱,取出不少储备的铜锅,甚至成色不好的铜钱,重新铸成各色字号的铜字模。如此制出的金属字模自然不可能开裂。

  在有了字模后,纸张的选择又成了一项大问题。

  在这个时代,纸张虽然已经发明多时,但传信也好,典籍也罢,用得较多的还是传统的载体:高档一些的文献用缣帛,而不那么重要的文献干脆记载竹简上。纸张也有应用,但大多是用来传递较不重要的即时信息,这是因为这个时代用麻头造的蔡伦纸,其纸张质量较差,而且容易朽坏生虫。用作一时告示还可以,却经不起长期存放。

  幸亏对于这一难关,张华也早就在留下的典籍中记好了:“造纸,以青檀、桑皮为佳,韧而不破,毋忧蛀蚀。”

  青檀这种东西,桓景一开始不知道,但一问旁人,凡是从谯郡迁来的老兵都熟悉得很。原来谯郡东边的宣城、琅琊二地,这种植物极多,可惜洛阳附近倒是寻不着。

  等等,宣城郡?桓景脑中闪过一个念头,难不成是宣纸的宣?但想来宣纸也是几百年后方才出名,他就没有过多过问。

  既然找不到青檀,那么就只能用桑皮了。附近荒田之中,有不少废弃无主的桑树林,正好可以剥下其树皮来造纸。

  桓景先命人取来大量桑树皮,捣碎成纸浆。随后按照张华记录下的工艺,不过一日暴晒之后,就获得

  请收藏:https://m.ggtxt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