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一章 遗书_晋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礼下葬,这时入殓者忽然从桓彝的甲胄中摸出了一封信。桓景赶快命人念起来。

  “桓景吾弟。王敦不救,孤城围逼,身被数创,至于今日。自分不得脱,当取义成仁,然身后之事,不得不托与汝。”

  桓景听出来,这大概就是桓彝在换上普通士兵甲胄,做最后一搏前写的。桓彝是自己远房族兄,临终前还是叫了自己一声弟弟,并且将身后事交付给自己。

  “于公,则朝廷不可亲,王敦不可信,前有朝廷乱命,剖分州郡,伤功臣之心;后有王敦窃国,袭取豫兖,不救司州。祖公蹉跌,洛阳倾覆。望弟永记祖公之事及为兄之仇,切记、切记。”

  在读到朝廷不可亲时,朗读的主簿愣了愣神,犹豫是否要继续下去。桓景怒目而视:“读下去!”那主簿这才继续诵读。

  桓景可以想见,在石勒进逼的时候,桓彝是怎样向一郡之隔的王敦连续发去求救的信件。然而王敦忙于接收豫州兖州,又不愿与石勒交战,哪儿会想着回援洛阳。

  至于朝廷之事,桓景也终于明了了,朝廷原来一直像防备王敦一样防备着祖逖,这次削去祖逖的豫州刺史之位,是导致王敦趁机进占豫州兖州的直接原因。

  “于私,则兄虽将无愧祖宗于九泉之下,然尚有孤儿寡母存世。吾子温,方五岁,愿弟收其为螟蛉,待之如己出,教其识字习武,以报兄仇。吾妻孔氏,贤淑持家,吾无恩德,未能常伴之,愿弟不吝纳其为妾,以抚温儿。

  “今当决死,唯愿弟为兄报仇,斩石勒王敦之头,献于宗社之前,顿首!顿首!”

  桓景回望地上对泣的孔宪母子,心中升起一股怜悯之意。若是连桓彝的孤儿寡母都不能被照料,又如何能让其他将士放心死战呢?只是他还不清楚这个时代的礼教如何。

  他刚待问时,卞壸发声了:

  “桓茂伦战死金镛城,孤儿寡母尚需照料,此人伦自然之理也。惟愿使君推己及人,亦抚恤其余战死将士,及其父母亲眷。”

  在军中,卞壸最遵礼教,又算是唯一的“外戚”。如今卞壸都强烈支持自己遵循桓彝托妻献子的遗愿,那么其他人也自然无他话说。孔宪于是带着桓温向桓景行父礼,桓温懵懵懂懂地跪下,大概是终于明白父亲不会回来了,又忽然哭出声来。

  “不要怕,不要怕,我会像待伊儿一样待你。”桓景伏下身子,先安慰了两句,忽然正色道:“不许哭!你长大之后还要为父报仇!”

  桓温抹泪称是,于是桓景自让母子归于家眷队伍之中,对其余的将士亲眷,也承诺抚恤。

  是日,桓景集合了在金镛城战死的千余将士的尸首,葬于城北邙山之下,军中皆唱祭歌。此时,斥候传来消息,说在邙山以北发现石勒的军队,此时其军正在渡河。

  虽然估计石勒已经渡过大半,再次进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然而鉴于此时群情激奋,桓景立刻决定趁着石勒撤退,击其于半渡,以振军心。于是派遣陈昭之、高肃,联合凉州的骑兵一同向孟津进发,行军一日有余,便在孟津追上了石勒渡河的殿后部队。

  此时石勒几乎已经大半过河,还有数千余人留在南岸。在骑兵的冲击下一触即溃。大部分未经抵抗就做了俘虏。

  待到桓景审问之时,方知这些都是从邺城被石勒裹挟而来的难民。石勒先让老营渡河,再让作为炮灰的军中难民殿后,以为万全之策。

  桓景只觉气闷,若是杀了这些难民,那么会留下一个杀俘的名声;可要说这些家伙无罪,也不尽然,在金镛城之战中,他们也是冲锋在前,作为石勒老营兵的先驱。

  他看着这些人,感觉可怜又可恨。考虑到关中尚缺人力,他终究没有下令将其尽数诛灭,而是押回长安再说,将来作为军中苦力来赎罪。

  正当桓景拷问这些俘虏河北邺城一带情况,准备尾随石勒收回河内郡之时,突然帐外一阵号角声。待他出门之时,方才见到一个衣着华丽的士人,骑在马上,翩翩而来。

  “司州刺史桓景听旨!”

  请收藏:https://m.ggtxt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