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九章 耕与战_晋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桓景成功地逼迫其他地主交出了手中的奴婢。不过,土地是这些人的底线,他倒也没有强求,只是让他们允许之前的奴婢可以在他们所有的土地上耕种,由桓家自己出现赎买他们的土地。

  反正这群地主闹翻天也只是在白云坞附近,不过是一群守土之贼,桓景想到。之后我们新扩张的新领土,他们可是一点边也不要想沾着。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人划分进组织。

  在郗鉴的建议下,两部分民众,各自分为三个营。平时生活和军事操练,就以营为组织,一旦到了战时,这些营就变成了战斗单位。

  虽然每个营现在只有不到一百人的战斗人员,随着更多流民的到来,这个数字会迅速增长。

  然后是郗鉴挺进苦县的行动,到现在为止,一切出奇地顺利。

  白云坞西面的鸽子坞,坞主早已逃之夭夭,甚至连坞门都没有关。待郗鉴入主鸽子坞的时候,里面只有二三十个瘦得皮包骨头的流民。他把这些流民都收编进了队伍,随后把鸽子坞好好清扫了一下,这就算是屯垦队的据点了。

  至于耕种的作物,在桓景的推荐下,附近的土地大多种上了大豆。现在如果按旧时空的阳历算,大概是五月一号,正是种春大豆的好时候。

  桓景还记得高中学过大豆对于田地有着固氮的作用。这个时代没有化肥,那么这种大豆和其他作物间作的方式,可以弥补没有肥料的缺憾。

  最主要的是,大豆作为主食,蛋白质含量丰富。现在白云坞没有办法找来许多肉食,只能尽量先给大家供应上植物蛋白。

  而间作的作物,大家的意见主要分成两派,一派建议种粟,一派建议种麦。桓景力排众议,选择种麦,原因一是产量高,二是可以种冬小麦夏天收获,周期短。

  “现在我们还真是节俭,要过‘麦饭豆羹’的苦日子喽。”有人打趣道。

  原来,在这个时代,麦子的主流吃饭是碾成粗粒,作成所谓麦饭。这样的食物当然没有小米饭好吃。

  “大家放心。待完成屯垦任务之后,我会教大家如何把麦子和大豆做得好吃。放心,不是什么奢侈的做法,人人都能学会,也人人都能吃得上。”

  面包、馒头和豆腐、豆浆、辣条,这些东西会让这个时代的人大开眼界吧。桓景觉得自己一定会被后世的人奉为美食家。

  与此同时,屯垦队西面的苦县县城还是安静得出奇,没有一点反应。没有人见过一个活的乞活军。

  不过现在,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桓景想,因为自己这边一旦接到来自苦县的消息,必然是税吏来上面收税了。

  在白云坞内,坞堡修缮工作全面开始了。老弱妇孺也在王雍容的指挥下,加入了夯土的工作。不过五天光景,扩建后的白云坞渐渐显出了雏形,较原来的坞堡,面积扩大了整整一倍。

  工匠们则在燕燕的指挥下,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弩,和箭头。桓家的古籍多涉及百工之学,所以在经学的潮流中,这些古籍被主人遗忘了。

  没有想到,现在在一个外姓的奴婢手中,这些汉代的知识,又发挥出了它们的光芒。

  桓景则往返于白云坞和鸽子坞,修缮工地和武器工匠之间,或加油鼓劲,或指出施工上的一些不足。

  受限于身体,他在旧时空是个很容易疲惫的人。没有想到穿越之后,他的心中仿佛有一眼精力的泉水。

  或许得亏原来的桓景练就一番武艺,顺便留下了一具好身体。又或许和领导往往能主动007是一个道理,桓景开玩笑似的想着,毕竟为自己干活,和为他人干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话分两头,另一边,几天下来,桓宣都在往返于西南方向各坞堡之间,并与夏侯焘紧密联系,了解去江东要注意的事项。在夏侯焘的帮助下,桓宣已经准备停当,期待着能够去江东为家人要到一官半职的头衔。

  四月十五上午,夏侯家的龙骧坞东面,涡水河边,流水夹杂着上游漂来的落花。

  桓宣跨在去江东的骏马上,王雍容、侍女燕燕还有桓景亲自来给他送行。

  ————————

  “屯田者,田地尽归公家,以军中法度治流民,故陟罚臧否皆无怨也。”《楚书·财货志》

  请收藏:https://m.ggtxt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