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三章 日与长安孰远_晋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赶紧将两人拉回原论题:

  “两位且各循其本,本来的论题是音乐致人悲喜,到底是先有心情,还是先有音乐?”

  他指向身后的钟鼓:“此间便有音乐,大家何不先听听音乐,再下判断呢?”

  “来,奏个悲伤的音乐。”

  编钟响起,接着是一阵悲伤的音乐,众人有的神色愀然,他们多为北人,有的大概此时想到了故乡,但是庾亮却意气自如。

  一曲结束,众人都没有说话,直到卞壸悠悠地插话了:“此《黍离》之乐也。”

  《黍离》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表达故国破败的情绪。现在座中众人经历的,正和东周那位游吟诗人是同样的悲伤。

  卞壸肃然地继续说:

  “大敌就在淮北,故国沦丧,我军十万之众,却困守此地。诸君不思恢复,只是清谈,如何能济得事?”

  他转身面向司马睿,以头叩地:“殿下,臣请发兵三千以助桓景北伐,若殿下吝惜部属,正好也可从苟晞投诚之人中,择取忠义之士,来组成数千军队......”

  看来把自己计划当真的人,就只有这个呆头鹅了。不知为何,桓景竟然为这个“便壶”心声敬佩。

  “今日的公事已经谈完了”,司马睿有些不悦,打断了卞壸,“今日正是放松之际,卞郎还是不要败了大家的雅兴。”

  “不妨换个论题吧”,司马睿拍拍身旁的儿子,突然有了主意,指着周顗说,“伯仁从长安来,一路奔波,真是辛苦备至;世间极远之物,则莫过于太阳。

  “诸位,这长安和太阳到底哪个更远一些呢?”

  周顗前几日刚刚来到寿春时,他们就接待过一次,当时琅琊王之子司马绍坚定回答说“日远”,而原因则是“不闻人从日边来”,众人皆以为妙。

  今天司马睿之所以重提这个问题,不过是求个安稳的清谈转场。通过炫耀自己的儿子来吸引桓景的注意力,让他不要再去提借兵那档子事儿。

  何况即使要提借兵,一个小孩子在清谈,料想桓景也不好意思打断他。

  庾亮会意,起身说道:“我们这些人都惑于世务,听说儿童心性最为纯粹,和不请琅琊王世子来为我们解答一二呢?”

  他看向司马绍:

  “世子,到底是长安远呢?还是日远呢?”

  司马睿也紧张地看着司马绍,希望他能够当好这个挡箭牌。

  这个十一岁的孩子却表情严肃,朗声说到:

  “长安远!”

  一座皆惊,明明几日之前司马绍还说“日远”。难道小孩子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或者这位神童根本就是徒有虚名,实则是晋惠帝司马衷一类的弱智?

  “请...问是为何呢?”庾亮尴尬地笑了。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司马绍手指西北方用稚嫩的声音接着说道:

  “今日诸君座谈,不思恢复故国也就算了

  请收藏:https://m.ggtxt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