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9章 军火大亨_万岁约阿希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营生产,一面推广美式部件预制法等先进的造船工艺,提高了现有造船设施的运作效率。根据爱尔兰工业部门的预计,通过推行这些积极举措,爱尔兰的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建造能力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造船业的预期利润也将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现代造船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业原料,优质钢材首当其冲。从1916年到1932年,爱尔兰的冶金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规模和质量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350万吨钢铁的年产量足以使得爱尔兰迈入现代化的强国之列,人均钢铁产量甚至已经位列世界前茅,但建造船舶、生产汽车、制造军火、扩建港口、修造桥梁等等都需要钢材,爱尔兰的钢铁产业不足以同时满足本国所有工业部门的需求,和平时期每年需要从欧陆国家进口数十万吨钢材,战争爆发后,钢材需求激增,在政府机构的统筹调度下,爱尔兰的钢铁供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即一方面积极扩大供给,一方面实施生产配给,这固然保证了爱尔兰的战时工业运转,但相应增加了产业成本、压缩了经营利润,而且不可避免地付出了额外的代价在1933年5月至11月的半年时间里,共有22万吨进口钢锭在航运途中损失,而这笔损失大部分都算在了爱尔兰头上。

  钢铁工业的运转当然离不开铁矿石和煤炭的供应,而这两种原料在爱尔兰本土没有丰富的储量。两次大战之间,爱尔兰早期主要从法国、瑞典进口这两类矿产,三国经济同盟形成后,西班牙成为了爱尔兰最主要的矿产供应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使得双方长期保持着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压力骤然而至。从1933年5月20日爱尔兰货船“克朗梅尔游行者”号被击沉开始,爱尔兰岛与伊比利亚半岛之间不到1000公里的海上航线俨然成了一条让海员们闻之色变的死亡地带,截至1934年4月,总共有171艘爱尔兰船、52艘德国船、34艘西班牙船、15艘法国船被击沉,1600多名船员葬身大海,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爱尔兰王国在1919年前后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

  正因为存在这种强烈的互补性,爱尔兰掌权者对威尔士的野心从不列颠战役初期的一些军事部署就能够瞧出端倪同盟**队在威尔士的登陆进攻地点选在了以农牧业为主的科恩半岛和安格尔西岛,同盟国空军的轰炸均有意避开了那些工业集中的威尔士城镇和所有大型煤矿,而在突破科恩半岛东端的英军斯诺登山区防线后,同盟**队立即向英格兰腹地挺进,所以战争期间威尔士中部和南部并未发生大规模的交战,较好地保护了威尔士的工业和矿场设施

  请收藏:https://m.ggtxt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