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6章 马肯森的暴击 下_万岁约阿希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入战斗的德国主力舰绝不止四艘,而且还有岸防火炮助阵,英国战列舰编队的处境很是不妙,但美国战列舰编队就在身后不远处,英国人没有退却,而是咬牙拖住对手。

  三艘马肯森战列巡洋舰的出现犹如那利剑出鞘,锋利的剑刃在阳光下泛着闪闪寒光。

  对于德国人的这支战巡编队,美国战舰“印第安纳”号所得的测距数字是23000码,而从“大不列颠”号进行观瞄得出的目标距离是18000码,也即16000米左右。

  在此之前,双方主力舰还从未如此接近!

  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指挥人员立即感受到了威胁,它们虽然完工于上一场战争结束之后,但所有的设计均为战前标准,后续的改进和改装效果有限,在正常交战距离上不足以抵挡住15英寸穿甲弹的攻击,若是遭到三艘马肯森级的集火轰击,它们恐怕很难支撑,甚至可能会有惨剧发生。

  在两艘大不列颠级战列舰上,英**官们则全然没有这样的忧虑,他们好奇的是德国人为什么让那三艘战列巡洋舰毫无遮拦地冲进战场。当今的德国海军,且不说有德意志级这样的超级巨无霸存在,就算是上一场大战的“遗响”——国王级和凯撒级无畏舰,也比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更适合冲锋陷阵、卡点扛线。

  从海岬后方的隐蔽位置驶出之后,德国战巡编队不作调整便迅速开火,而且直接上了全主炮齐射。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炮弹落点并没有出现在防御水平相对较弱的伊丽莎白女王级附近,反而是英国舰群的指挥舰“大不列颠”号周围腾起了如林的水柱!

  45000吨的大不列颠级代表了美英两国造船工业在20年代末期的顶峰水平。该级舰的装甲区按照可抗御16英寸口径炮弹的标准建造,装甲甲板和舷侧装甲将整个军舰构成一个类似“装甲围舱”的匣式结构,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结合多重水密隔舱和3层船底构成水下防鱼雷系统。就理论而言,德国人的15英寸舰炮无法击穿大不列颠级的重点防护区域,英国海军一雪前耻的信心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现实跟理论的差距,并不一定要等到实战过后才能知晓。早在普鲁士时代,克虏伯的火炮就是普军战胜强敌的法宝,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克虏伯军火在欧洲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1914年,德国海军以弱胜强,出人意料地将称霸海洋两百多年的英国海军打翻在地,克虏伯火炮及其配套弹药的威力有目共睹,而对于维克斯装甲与克虏伯火炮这对矛与盾的较量,早有英国学者在战前出版的专业杂志上做出了惊人的论述,只不过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与认同。

  论炮口动能,

  请收藏:https://m.ggtxt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